八旗文化
越過高牆:1949至1990年的東德 // Katja Hoyer
越過高牆:1949至1990年的東德 // Katja Hoyer
無法載入取貨服務供應情況
說明
內容簡介
在德國即將歡慶統一35週年前夕,
東德人民被忽略的生命經驗、被抹除的歷史篇章,將在此書再次重現。
忘掉過去你所知的東德刻板面貌,
抛開冷戰論述對他者的既定形象,只要願意直視東德,
將發現鐵幕之下,並非只有黑白的世界。
★《經濟學人》:「本書希望世人了解被平面化、刻板化的東德。」
★《泰晤士報》:「霍伊爾想講述一個不一樣的故事,卻讓德國人都生氣了。」
★《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旁觀者》、《展望》、《愛爾蘭獨立報》等選為年度最佳書籍。
1990年10月3日,當柏林圍牆倒下時,一個國家消失了,東德不復存在。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東德也難逃此命運。過往在冷戰主軸的論述之下,東德長期被西方描繪成一個單調的共產主義國家,是個灰暗的、沒有個人色彩、缺乏能動性與意義的世界,但霍伊爾以全新作品《越過高牆》,重新撰寫這個已經被消音的國家。
該書所要講述的歷史跨度甚廣,從1918年開始,一直到1990年德國再次統一,幾乎包涵整個動盪的二十世紀。霍伊爾從遭受希特勒壓迫的德國共產黨員滿懷希望地出走蘇聯,卻因史達林發起的大清洗運動而入獄、甚至被屠殺的痛苦經歷開始,追溯東德這個國家的建國軌跡,如何在二戰後史達林的注視下被塑造出來,這部分的歷史脈絡過去很少被談論;自1961年柏林圍牆興建後,到1970年代經濟改革的相對繁榮,東德逐漸發展出獨特的社會主義模式,再到1980年代中期社會主義政權的搖搖欲墜;這是一個在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的斷層上被鑄造出來的另一個德國,有著人所共知的社會主義模式社會、祕密警察、中央計畫、有刺鐵絲網等,但霍伊爾要說的,遠不止這些。
這位年輕的歷史學家運用了大量訪談、書信和檔案紀錄,讓東德各式不同意見得以發聲,以萬花筒般的新視野來描繪這個鐵幕國家,揭示之前不被看見的豐沛社會與文化景觀,並聚焦於極權統治下充滿活力的東德人民,他們有落淚與憤怒的時刻,也有歡笑與榮耀的時刻,他們的生命故事組成了書中所敘述的國家,即他們所形塑,同時也形塑了他們的國家,這是關於圍牆另一端、另一個真實德國的歷史專著。
◆ 歷史首度踢入世界盃複賽:1974年的世界盃讓許多東德人留下美好回憶,不止贏了小組賽,還打敗當時威風四震的西德球隊,東德歌手蕭貝爾(Frank Schöbel)的現場演出更成為全球矚目焦點。為此東德文化部特別派人陪同,提醒歌手與樂隊不准穿牛仔褲或任何太驚世駭俗的裝扮。因此蕭貝爾等人暗中策劃,先是穿著看來過時又可笑的正式西裝,上火車後一行人立刻換裝,雖然不是牛仔褲,但至少是當時流行的喇叭褲。他們此舉體現了無數東德民眾當時無奈之下的妥協和叛逆心態。東德政權不斷在民意和控制之間擺盪,東德人則想方設法在當中求存。
◆ 愛穿Levi’s的東德少女:14歲成績優異的安德蕾雅剛加入了自由德國青年團,一天她驕傲地穿上青年團的藍色制服上衣,並搭配了一條她最喜愛的、舅舅自西德寄來的二手Levi’s單寧短裙,然而這樣的裝扮卻引起老師批評。但其實當時東德已有很多年輕人能穿上牛仔褲了。這是因為總書記何內克在1971年上任後,為迎合和拉攏年輕人支持,在該年11月突然引進正牌Levi’s牛仔褲,年輕人欣喜若狂,四天就賣出了將近十五萬件牛仔褲。之後政府還將銷售地點設在大學和一些工作場所,憑證件就可購買,一百萬件牛仔褲轉眼銷售一空,但這還遠遠不夠分配。
◆ 已婚又缺乏人生目標的先生:烏爾里希34歲,已婚且育有二女。他17歲受訓成為工廠技工,有一份穩定工作、一間公寓、一片市民農園,生活看似愜意但他卻對單調重複的日常無法忍受。1986年,他決定應徵去蘇聯建造德魯茲巴輸油管道,這不止能賺得更多,還可體驗冒險人生。這段時期的東德人處於社會主義「低競爭的集體社會」之中,只要不接觸西方社會,圍牆之內的生活似乎沒什麼好操心的。但這段時期東德人的酒精消費卻是西德鄰居的兩倍,這並非只是由於枯燥乏味的生活,更多源自一種「存在安逸」的危機。
◆ 差點不會成為總理的梅克爾:烏爾里希並非唯一覺得東德生活停滯不前的人,日後成為德國首位女性總理,當時年僅31歲的梅克爾也有這個感覺。1986年她剛完成量子化學論文答辯,在柏林一間科學院獲得穩定職位,生活沒有壓力,但若沒有黨員身分,很難晉升更高職位。梅克爾早已明確告知史塔西不會幫他們監視自己的同事,這使她幾乎不可能獲得快速晉升。年輕的梅克爾如何充實她的東德生活,書中將有更多敘述。
◆ 能文能武的東德女性:東德女性就業率為全球之最,女性得以進入過去所有由男性主導的行業。19歲的凱爾絲汀原是一名打字員,工作兩年後感到無趣,1984年她向軍區指揮部報到,迎接全新的軍旅生活,她不再坐在辦公桌前打字,而是丟手榴彈、在泥地上匍匐前進,以及槍擊打靶。東德武裝部隊為女兵開創一席之地,但同一時間西德憲法卻仍完全禁止女性作戰。因此1990年時在國家人民軍服役的兩千名女性,全部都在兩德統一後失去了工作、角色與地位,僅有極少數人獲重新加入德國聯邦國防軍,而且多數只能執行文職工作。
除上述例子,東西德統一後還有許多東德人民必須面對原有身分的失去、原有社會體制瓦解所造成的失業、生活不穩定等問題,普遍社會卻對此缺乏正視與討論,東德經驗更被束之高閣,避而不談。現在時機已成熟,霍伊爾以全新視角詳細記述這個消失了的國家,並談及德國統一後,那些不為人知的,發生在東德人民身上的變化。
「每位東德人都要淡化他們在1990年前的生命經驗,同樣地,整個國家也難以接受東德是自己歷史的一個篇章。從許多方面看來,東德早在消失前,就已經開始逐漸從國家論述中遭到抹除了。」——卡提雅.霍伊爾
【專文導讀】
王立|部落格與臉書粉專「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林育立|旅德記者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序)
本書特色
◎ 目前難得一見的東德史專著。
◎ 運用大量珍貴訪談、信件和紀錄,翔實敘述圍牆另一端人民的真實生活面貌。
◎ 出版至今各方好評不絕,被多家媒體選為年度最佳書籍,目前已被翻譯成全球十多種語言出版。
◎ 在德國引起一些爭論,有評論者認為作者呈現出來的多面向東德社會景觀,有淡化暴政影響之嫌。這是一本走出既定歷史框架,引人反思不絕的東德之書。
◎ 特別收錄王立、林育立專文推薦。
國際讚譽
●「忘記一切你以為知道的東德生活。這本豐富多彩、使人驚奇且愉快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書充滿驚喜,令人耳目一新。我們通常認為東德是灰色的,但這本書卻出奇地色彩繽紛。霍伊爾於1980年代出生在東德,她以開放的態度引導讀者了解東德的詭異歷史,令人佩服。她對共產主義精英的描寫非常出色,例如陰險的官僚埃里希.何內克(Erich Honecker),但是當她寫到普通人的生活時,從波羅的海夏季假期到人們心愛的特拉比(Trabant)汽車,她的故事才真正活了起來。」──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Dominic Sandbrook)|英國歷史學家|《泰晤士報》年度最佳書籍評語
●「東德曾經是一個有用符號的混合體:圍牆、史塔西祕密警察、超人運動員。霍伊爾超越了這些刻板印象,發現了更複雜的東西,一個有別於華沙條約、有別於西德的生動社會。這本書寫得引人入勝,在一個被鐵絲網包圍、被矛盾所困擾的國家裡,發現了豐富多元的文化。」──傑拉德.德格魯特(Gerard DeGroot)|《泰晤士報》年度最佳書籍評語
●「無與倫比。在此書出版之前,還沒有一部英文版的東德歷史可以為這個消失的國家的過去添上色彩。」──彼得.霍斯金斯(Peter Hoskins)|《展望》(Prospect Magazine)年度最佳書籍評語
●「針對冷戰期間及之後的東德,提供一系列嶄新且勇敢的觀點。」──彼得.梵科潘(Peter Frankopan),《絲綢之路》作者|《旁觀者》年度最佳書籍評語
●「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霍伊爾提出了一個有力的論據,證明這個消失的國家在歷史上應有的地位……她娓娓道來的英勇東德人的故事,是對人類在殘酷環境下的韌性的致敬。」──凱蒂.馬頓(Kati Marton)|《梅克爾傳》作者
●「霍伊爾藉由此書,確立了她作為當今英語寫作最優秀的年輕歷史學家之一的地位。繼《鐵與血之歌》這本描寫第二帝國興衰的傑作之後,她又推出了另一本關於第三帝國在東部的後遺症的傑作。這本書研究深入、寫作精良,而且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打破了許多西方對東德懶惰的陳詞濫調。」──安德魯.羅伯茨(Andrew Roberts)|《1900年以來的英語民族史》作者
●「這是一部扣人心弦、細膩入微的東德歷史,從一開始違背史達林的意願,成為一個獨立的德國社會主義國家,到最後違背戈巴契夫的意願,與西方和解。這本書是東德日常現實的獨特壁畫,優雅地穿梭於外交歷史、政治經濟與文化分析之間,不僅是了解東德生死存亡的必讀書籍,也是了解為何東德仍能存活在以前人民的情感之中。」──蕾雅.烏琵(Lea Ypi)|《自由:在歷史盡頭長大成人》作者
●「生動、客觀、充滿原創性的研究……儘管霍伊爾描繪了一個讓一些人引以為傲的國家,但她亦毫不猶疑地提出質疑,認為這個國家只是給予人民『權利與基本自由的假象』,即使進口大量Levi’s牛仔褲來安撫躁動的年輕人仍無法掩飾這一點。」──西蒙.赫弗(Simon Heffer)|《每日電訊報》年度最佳書籍評語
●「今年有很多關於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書籍,但這本厚厚的書可能是最好的。歷史學家霍伊爾將大規模的政治洞察力與引人入勝的個人故事融為一體。」──《獨立報》(Independent)夏季選書
●「霍伊爾這本東德歷史非常成功,它呼籲將東德歷史恢復為德國現代史的主流……這是一場小故事和軼事的盛宴,讀起來真是樂趣無窮。」──羅傑.穆爾豪斯(Roger Moorhouse)|《歷史方面》(Aspects of History)年度最佳書籍評語
●「對現代史上最引人入勝的政治奇觀之一,進行了豐富多彩且經常帶有啟示性的重新評價。霍伊爾巧妙地將不同的政治和私人生活交織在一起,從共產主義精英到東德的一般民眾。」──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柏林圍牆》作者
●「要傳達這個訊息並不容易,但霍伊爾擁有獨特的條件。柏林圍牆倒塌時,她只有四歲,當她早年在東德生活的細節被視為無關緊要時,她和前德國總理梅克爾一樣感到沮喪。霍伊爾是一位能力超群的歷史學家,繼《鐵與血之歌》之後的傑作,實現了她早期的承諾。這本亟需的東德歷史研究詳盡、構思巧妙且文筆優美,應該成為她祖國的必讀書目,值得擁有五顆星。」──索爾.戴維(Saul David)|《每日電訊報》
●「破除神話,巧妙地建構歷史。有時候,霍伊爾的書會讓人覺得是在為失落的國家求情。但這並不是重點。相反地,她對東德顯示出特殊的理解,並希望糾正過去對東德的貶抑評估,將東德描繪成一個灰色的斯塔西國度,一個監控之國的反烏托邦。」──鮑耶斯(Roger Boyes)|《泰晤士報》
●「這本縝密細膩的書之所以是必讀之書,不在於它讓人感受到東德人失去了什麼,而在於我們從未擁有什麼。這部東德史,在人們熟知的專制圖像中,加入了穩定、知足和婦女權利的部分。」──斯圖亞特.傑佛瑞斯(Stuart Jeffries)|《衛報》
●「這本書打破了冷戰時期的刻板印象,描繪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正常生活』……一本逆勢而上的暢銷書,出人意料地引起共鳴。」──托馬斯.維德(Thomas Wieder)|《世界報》(Le Monde)
●「在這本經過深入研究的東德歷史中,霍伊爾從警察國家的廢墟中挖掘出人性與價值。她的鏡頭主要放在地緣政治上,但當她流連於普通東柏林人的生活時,她的敘事便進入了正軌。」──《紐約時報》
●「節奏緊湊、生動、引人入勝。霍伊爾的這本書儘管有一些令人好奇的空白,但在對抗失憶症和冷戰時期的偏見,以及將東德和生活在東德的人正常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一個生動的共產德國政治故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很厲害,完全引人入勝,讀起來扣人心弦,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東德國家崛起與滅亡的精采新畫面。霍伊爾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精確的歷史分析,還為我們提供了關鍵人物和普通公民的近距離個人視角,他們的生活描繪了冷戰中最黑暗的時刻。如果你以為自己了解東德的歷史,請再想一想。這是一個完全引人入勝的讀本。」──朱莉.埃欽厄姆(Julie Etchingham)|英國記者
●「東德是有史以來最奇特的國家之一,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寶盒……這些矛盾在此書得到了完美的呈現……霍伊爾撰寫了一部廣闊而寬宏的東德歷史,將長期以來的學術研究成果帶給了更多讀者,解釋了東德在其存在的四十年間是如何演變的,在共產主義下日常生活的凱歌與苦難,以及為什麼如此多的東德人仍對他們失去的國家念念不忘。」──《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
●「霍伊爾的這本書博學而睿智,在處理德國統一的持續餘震時召喚更多同理心。」──《外交》(Foreign Affairs)
●「現在身為歷史學家和評論員的霍伊爾,在這本書中以令人信服的細節和視野,娓娓道出這個國家人民的故事,巧妙地揭開所謂人民的國家的複雜性和矛盾。」──傑里米·克利夫(Jeremy Cliffe)|《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栩栩如生地喚回一個已從歷史中消失的國家,以及那社會的精神面貌。」──《外交》(Foreign Affairs)
●「這是一本豐富而反直覺的歷史書,關於那個常被視為冷戰怪胎或冷戰意外生成的國家。」──《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這本書令人著迷,引人入勝,而且非常耐讀。五顆星。」──彼得.希欽斯(Peter Hitchens),《星期日郵報》(Mail on Sunday)
作者介紹
卡提雅.霍伊爾(Katja Hoyer)
霍伊爾是一位德裔歷史學家,也是目前備受關注的學術新星,現為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也是倫敦國王學院的訪問學人。長期關注現實政治議題的她時常為全球各報章媒體撰寫文章,既為《彭博》(Bloomberg)及《柏林人報》(Berliner Zeitung)專欄作家,也固定為《旁觀者》(The Spectator)、《衛報》(The Guardian)、《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UnHerd等媒體供稿,這使得她的寫作充滿對當代問題的關懷,也更面向大眾,絕非學術象牙塔內讓一般人難以閱讀的艱澀文字。
《鐵與血之歌:俾斯麥和威廉二世共舞的德意志帝國興亡曲》為霍伊爾第一本著作,八旗文化於2024年出版繁體中文版,本書描寫1871至1918這近五十年間,在俾斯麥與兩代威廉皇帝治下,德國如何崛起為歐洲強國,又如何走向毀滅自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越過高牆》是關於東德歷史的新書,2023年在英國出版,已被翻譯成全球十多種語言出版。霍伊爾出生於東德,現居英國。
譯者簡介
王琳茱
中英口筆譯自由譯者,畢業於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口譯組。譯有《強人時代》(堡壘文化)、《美利堅國度》(八旗文化)。
譯作賜教請洽:ljw.mainusun@gmail.com。
目錄
第一章 在希特勒與史達林的夾縫間求生存(1918-1945)
德國共產人士/在天堂的時光/史達林的德國計畫/共產孩童/自我審查/領袖/倖存者/零時?
第二章 餘燼再生(1945-1949)
戰敗的代價/史達林的特種部隊/心急如焚的德國人/副手當政/民間情誼/全新的政府/大清洗─第二部/蘇占區工人團結起來!/容克土地歸農民管/洗劫與掠奪/分裂之路
第三章 東德誕生前的陣痛(1949-1952)
東德的誕生/總統/憲法/黨永遠是對的/獨攬大權/選舉與投票/自由德國青年團/埃里希.梅爾克與史塔西的誕生/善意/經濟追趕/史達林的備忘錄
第四章 建造社會主義(1952-1961)
一九五三年─不成功,便成仁/六一七起義行動/新方針/軍事化/去史達林化/打造社會主義─續集/超越而不追趕/一窺權貴的世界/錯失種種良機的十年
第五章 磚牆築起(1961-1965)
柏林圍牆/柏林圍牆的沉重陰影/認真工作,努力玩樂/新經濟體制─讓社會主義奏效/現代式住宅/特拉比小轎車/青年政策/女性就業/悲劇和進步
第六章 另一個德國(1965-1971)
一九六五年,解凍告終/梅爾克的史塔西帝國/向前邁進/國際承認/國家補助的體育運動/烏布利希垮台
第七章 計畫奇蹟(1971-1975)
何內克出擊/何內克時代的黎明時分/藍色牛仔褲/一九七三年紅色胡士托音樂節/東方搖滾/西方政策/跟西德做生意
第八章 敵與友(1976-1981)
教堂以及國家的其他敵人/咖啡危機/移工/軍事化社會/黃金時代?
第九章 存在安逸的危機(1981-1986)
兄弟鬩牆/經濟危機/同床異夢/馬丁路德是東德人/德國夥伴關係抑或是社會主義兄弟會/社會不滿
第十章 一切都走上社會主義之路(1987-1990)
帶有東德色彩的社會主義/遙遙無期/風向轉變/共和國的最終日/圍牆倒下/再統一之路
尾聲:統一
致謝
參考書目
注釋
序
徘迴在社會主義與民族統一之間
王立|部落格與臉書粉專「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越過高牆之外,是要從哪一側越過柏林圍牆?是由東向西看,還是從西往東?這堵牆是實體的,或存於人心之中?德國於一九九○年統一,東德的人民用選票決定不要社會主義,併入西德體制內。然而,兩德真的統一了嗎?或僅僅是形式上的?
《越過高牆》闡述的是東德史,一九四九到一九九○年,四十年的時間說短不短,足夠讓成長於東德的人有完整的記憶,德國又是和平統一,這些記憶就不可能被當成歷史的插曲,任之消融於時間之中。
若要找一個可以貫穿全書的核心,那麼「德國共產黨的幽靈」或許最為合適。掀起二次大戰的納粹,將共產黨當作敵人,極左與極右的意識形態在一九二○年代的德國對撞,最終希特勒獲勝,德國共產黨成為非法,必須在被捕下獄與逃亡之間做出選擇。
在當時,德國在一次大戰戰敗後,經濟陷入困頓,好不容易復甦的美景又在經濟大蕭條下被摧毀殆盡,年輕人在絕望之中找尋極端路線,極左極右派成為改革的方法。反正在當時也沒夠久的社會實驗,可以驗證理想鄉是否存在,投身共產黨並不奇怪。
悲慘的是,身為德國精英的共產黨人,逃向表面實行共產主義的蘇俄,可說是跳進另一個深坑。史達林生性多疑,對反共的納粹德國從未放下戒心,雖一時接納德國精英來建設,又在往後將這些德國人看成間諜來清洗。
能在史達林的清算下活命,除了忠誠以外,還是只有忠誠。二戰後新生的東德,在蘇俄扶植下成立,需要夠聽話的德國人管理,但又還有什麼人可以用呢?有自尊的精英不會屈服,活到一九四五年的德共,可說經過了反淘汰。能力當然有,卻不見得是頂尖的。
這些存活下來的德國共產黨,依靠竭誠擁護史達林而重返祖國,將在往後數十年主宰東德政局。因為路線相同而獲得莫斯科扶持,也因為路線不同而失去支援,最終加速了統一進程。
東德的成立先天不足,境內沒有富裕的礦藏,主要工業地帶都在西德,又是二戰中最慘烈的東部戰場,遭遇到全面破壞。且史達林認為德國要償付戰爭賠償,屢將東德戰後的產出拿走,多重打擊下經過了十幾年,東德人才能重新回歸到正常生活。
這些不利條件沒有擊垮東德人,他們依照過去的慣例,兢兢業業地在生活中付出,工作上努力,一點一滴地恢復平穩的日子。掌管東德大權的前德共成員,其實很清楚東德的經濟仰賴蘇俄的供養,沒有廉價的石油與原料,想達成社會主義的理想根本做不到。於是就像作文比賽,東德政治家得要花費力氣說服莫斯科當局,在社會主義的路線上,東德可是模範生。
在台灣的課本中,對東德的描述極少,因為立場問題又多是負面,在我們年輕時遇到兩德統一的大事,後來卻又很少追蹤報導,我們對東德人可說一無所知。東德人面對的是戰後的殘破,在重新站起來的過程中,還得對蘇俄賠償,又要符合老大哥的政治喜好。
而這對比西德,記取凡爾賽和約過於苛刻的教訓,英美亟欲恢復德國的自給自足,且對納粹的清算上,西德相對東德溫和許多,留下夠多的專業人士,又有足夠的工業產能,加上歐洲復興計畫(「馬歇爾計畫」),西德恢復得更快。這導致了東德大量專家外流,到了危及社會運作的程度,這時遇到冷戰高峰,圍牆建起,澈底的隔絕兩德之間的交流。
但也因為如此,停滯帶來一時的穩定,封閉的世界形塑安穩的社會,在鐵幕集團的聯合發展下,東德重建後,走出廢墟的人民反倒看到希望。即便我們現在知道,這種發展建立在很不健康的基礎上。
主導東德的成員依然是前德共的幽靈,守舊的他們無法改變這一切,也無力對抗蘇俄無所不在的控制。這讓東德若想要進一步發展,處處受到限制,明明西德同胞的貨源比較近,卻得捨近求遠的朝遠方購買。對蘇俄的不滿並非冷戰結束後才開始,且不是後來選舉上的民主政客,東德的政治寡頭們早就如此。
一樣是心懷社會主義的同胞,也還帶有德意志的民族主義,就在這種情境下,漸漸與私下西德聯繫。兩德的統一會水到渠成,不完全是民族主義的結果,更是在蘇俄無法繼續支援東德後,經濟衰退下不得不找的出路。
在圍牆之外,有與自己血脈相通的同胞,但意識形態已然不同。統一後又過了三十年,極左跟極右政黨在東德都有不少勢力,且對選舉不熱衷的比例依然很高。對戰後才成長的東德人來說,失落高於喜悅,又發現過去的一切被否定,誰來執政有差別嗎?融入不了新德國,又不見容於舊德國,投給左派右派,又有那麼重要嗎?或者說,我們所熟知的意識形態,其內容真的合乎東德人的認知?
東西德的分裂或許是近代最大的社會實驗,同一個民族在不同制度下,活出不一樣的生活,我們真的能稱統一後的德國人,都是德國人嗎?
挑戰流行敘事,寫下不為人知的東德史
林育立|旅德記者
談起共黨統治的東德,台灣人的印象不外乎貧窮落後、蘇聯附庸或情治機關無所不在的監控。這個隨著兩德統一從地圖上消失的國家,彷彿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僅剩下負面的聯想。本書就是要打破這些刻板印象,提醒大家不要忘了東德留下的豐富歷史和文化遺產,甚至是認識今日德國和歐洲的重要切入點。
作者霍伊爾一九八五年生於東德,定居英國逾十年,本業是歷史研究。《越過高牆》二○二三年在英國出版,出版後即備受好評,馬上成為暢銷書,隨後在德國也引發熱議。今年十月,德國統一即將屆滿三十五週年,這本以東德歷史為主軸的新書有什麼特色,為何值得一讀?
首先,過去與東德相關的著作,主旋律是回顧威權過去,說出被壓抑的幽暗記憶,凸顯政治高壓的一面。回顧德國二十世紀歷史,戰敗後與納粹決裂,在廢墟中重建民主自由是最常見的敘事,即便因冷戰對立被迫分裂,最終還是達成美好的統一結局。東德同一時間固然存在,卻被視為無足輕重的配角,因為獨裁體制,還經常被拿來與納粹相提並論。
霍伊爾的出發點是東德不像一般描述的那麼糟糕,多數東德人既非對黨國體制絕對效忠,也不是挑戰禁忌的異議人士,他們接受體制而且與圍牆和平共存。霍伊爾想挑戰時下流行的敘事,用新觀點寫出東德從建國到消亡的故事。
其次,霍伊爾出生四年後,柏林圍牆即倒塌,不算真正經歷過東德;不過,她從小耳濡目染,見證東德消失和兩德統一對身邊親友的衝擊;她收集大量訪談,將個人親身經驗放進大時代來看,執筆盡可能不評價,讓讀者自行判斷。我們既讀到獨裁政權對個人生活的介入,也讀到樂觀上進的精神。
東德與西德一樣位於冷戰最前線,內政外交受美蘇兩大超級強權左右。圍牆倒後不到一年兩德統一,從制度來看是東德併入西德,從此談東德多從外交和政治面切入,聚焦蘇聯附庸和體制壓迫的一面。事實上,東德領導人對蘇聯又愛又恨,而且東德發展歷經不同階段,難以一概而論,讀了本書我們才發現存在四十一年的東德,比想像中豐富許多。
本書從最早的萌芽階段講起,一群對史達林崇拜的德國共黨人士,在二戰結束前從莫斯科回到柏林,打造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和經濟國有化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段歷史是理解東德的關鍵,可惜過去很少人提。
一九五○年代,這個全新的國家必須支付蘇聯戰敗的賠款,還得負擔與西歐軍力抗衡的軍費,經濟很快就陷入危機,靠蘇聯坦克鎮壓才得以平息全國性的大示威。為阻止人民出走西德和西柏林,一九六一年興建圍牆,德國分裂從此成為常態。圍牆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競爭的分界,撕裂家庭和對逃亡者格殺勿論,也讓圍牆成為壓迫的象徵。
一九七○年代,東德生活水準提升,外交上獲國際認可,開始與西德來往,不過內政上也發展成高效率的警察國家。到了一九八○年代,東西德交流漸趨熱絡。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一九八五年上台,渴望與西方交往,東德領導人卻思維僵化,與中東歐風起雲湧的民主運動背道而馳。終究人心思變,人民不僅推倒圍牆,還要求與西德統一,為東德的命運劃下句點。
一如作者所言,東德的經濟、文化與社會傳統,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東德存在的時間,其實比同一世紀的威瑪共和與納粹統治都要長,影響到今天仍在,卻是談到德國時經常被忽略的切入點。舉例來說,由亞歷山大廣場和卡爾.馬克思大道構築的東柏林市中心,當年曾富含理想和進步的精神,東德建築至今仍主宰柏林的景觀。在東德,公寓租金低廉是常態,由於就業率高和完善的托兒服務,出身東德的女性往往比西德更有自信,這些都成了德國社福政策的施政目標。
德國統一後,東德人將全部力氣用在適應新體制之上,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歷經巨大的斷裂,被迫與過去一刀兩斷。他們先是無暇回顧,過去重要的一段人生經歷彷彿虛度,加上對經濟期待的落空,在與西部磨合的過程中充滿摩擦。每隔五年和十年,德國總是大肆慶祝統一週年紀念日,東西德的生活水準差距每次都成為話題,統一似乎只能從物質生活的角度談,少有深入探討東德人的觀點,也缺乏東西德的對照。
近年,情況終於好轉,包括霍伊爾在內,多位出身東德的作者推出新書,在全國引起熱烈討論。其中奧施曼(Dirk Oschmann)的《東德:一個西德的發明》(Der Osten: eine westdeutsche Erfindung)尤其頗受爭議。奧施曼與霍伊爾一樣,反對將東德簡化到只剩下獨裁和監控,他指控西德對東德的征服和掠奪,從未把東德當成主體,不在乎東德人的想法。身為文學史教授,奧施曼在學術生涯中受夠了西德人的侮蔑和嘲諷,把壓抑三十年的憤怒一股腦兒發洩出來,果真寫出了一本驚世之作,高踞暢銷排行榜。
歷史學家依爾可—科瓦卻克(Sascha Ilko-Kowalczuk)在新作《自由的震撼》(Freiheitsschock)中,批評東德人雖然推倒圍牆獲得自由,卻沒有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思維至今仍受威權統治思維的宰制,因此傾向美化獨裁過去,這是對極左勢力最近在東部崛起的批判。前總理梅克爾任內少談東德,卸任後出版的傳記《自由:回憶錄1954-2021》卻大篇幅回顧過去,原來東德的青少年階段對她從政風格有決定性的影響。
霍伊爾這本書在德國也是暢銷書,讚譽者稱她從人民的角度寫出真正的東德,批評者則指她美化威權,不提意識形態和政治高壓對人的烙印,讓人誤以為東德是一個成功的故事。
無論如何,圍牆倒下後三十多年的今天,中生代的寫作者拉開時間和距離,似乎更能打破偏見,擺脫意識形態的對立,冷眼回看東德和檢視統一的進程。人的故事是本書的核心,在威權底下的生活有期待、有失望,也可能多采多姿。本書只是開始,東德留下的豐富歷史、文學和藝術遺產,正等待世人去發掘。
Collapsible tab
Add additional product informations
